首先是經濟條件,包括: 第一,具備市場經濟基本要素。早已形成市場經濟體制并崇尚自由競爭機制的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自不必說,就是具有政府統治經濟傳統的日本也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中實施產業政策的。(注:眾所周知,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市場經濟體制也有不同的模式,而市場經濟體制的共同點在于各種市場經濟要素是否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基礎性作用,至少在理論和觀念上對市場經濟體制有共同的認同感。)盡管由于政府的強力干預,使其市場機制經常受到扭曲,但是這個框架中具備了以私有制為主體的獨立經營的企業、生產要素市場特別是金融體系、市場中介組織等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這與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是根本不同的。 第二,經濟基礎和產業競爭力相對薄弱。如上所述,實施產業結構政策固然有彌補市場缺陷的原因,但是前提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產業競爭力相對薄弱,根本目的或者是基于提高本國的產業競爭力,或者是基于趕超先進國家。美國歷史上兩次振興制造業、德國早期對幼稚產業的保護、日本歷史上多次“產業振興”、后起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實行的不平衡發展戰略,都是在其經濟基礎和產業競爭力比較薄弱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 第三,產業結構很不均衡。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要么是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由于殖民統治遺留的產業結構畸形,要么是由于實行趕超戰略和不平衡發展戰略,需要不斷地按照客觀需要的產業關聯和產業協調來調整失衡的產業結構,實施所謂“適應性”的產業結構政策。我國以往的產業結構政策多數是在產業結構出現嚴重失衡的情況下被迫采取的,目的主要是緩解經濟發展的“產業瓶頸”,是一種“補缺式”的產業政策。 第四,經濟相對封閉。這里有兩種情況。一是在世界各國經濟聯系不夠緊密的歷史條件下,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生產要素的流動、特定產業的發展受國際經濟影響較小,可以相對獨立地發展某些產業而不必多慮國際社會可能的報復。早期發達的國家一般是在這種意義上的“相對封閉”條件下實施產業結構政策的。二是在世界各國經濟通過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自然和科技資源轉移等途徑,已經形成了越來越緊密的聯系,而由于政治的或經濟的原因,一些國家采取了相對封閉發展戰略,并通過包括產業結構政策、貿易保護政策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將國內的市場和某些產業保護起來,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相對封閉既是實施產業結構政策的條件,也是實施產業結構政策的結果。 其次是政治條件,包括: 第一,有強有力的政府。產業政策被認為是政府干預經濟,影響資源配置的強力政策,所以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的政府必須擁有:(1)相應的經濟資源,如充足的財政收入、數量不菲的資產等;(2)相應的政治資源,如完備的行政組織系統、高素質的政府官員、政府政策和政令的權威性等。自由競爭時期.盡管經濟自由主義主張政府只充當市場經濟“守夜人”的角色,但是從重商主義者幫助西歐一些國家政府制定的旨在建立自己的工業、海運業和對外貿易優勢,到美國、德國、日本等實施產業發展和產業保護政策,都不是“守夜人”的職能所能做到的。進入壟斷時期,隨著“凱恩斯革命”,宏觀經濟調控成為各國政府的必要職能。盡管仍然存在著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的種種論爭。以及在實踐中的左右搖擺,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是市場經濟國家還是體制轉軌國家,凡是實施產業政策的,都以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作為主體。 第二,該國謀求快速發展或謀求強國地位。產業政策具有比財政貨幣政策更具有指向性的經濟目標。尤其在冷戰結束后,各主要大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對抗逐步被科技經濟實力的較量所取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經濟差距更加突出,提高產業競爭力成為一個國家謀求快速發展或謀求強國地位的關鍵之一。因此,不論是超級大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還是具有后發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實施產業政策說到底都是在新的國際關系中尋求某種國際經濟乃至政治地位的表現。 |
|
|||||||||||||
|
|
付款方式 | 網站介紹 | 服務報價 | 信譽說明 | 客戶投訴 | 聯系我們 | 常見問題 | 在線訂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