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互動式教學,是在教學中教與學雙方交流、溝通、協商、探討,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造性思維,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互動式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最大差異在一個字:“動”。傳統教學是教師主動,腦動、嘴動、手動,結果學員被動,神靜、嘴靜、行靜,從而演化為灌輸式,一言堂,“我打你通,不通也通”。而互動式教學根本上改變了這種狀況,真正做到“互動”,“教師主動”和“學員主動”,彼此交替,雙向輸入,多言堂,“我打你通,你打我通”,奏出和諧樂章。 互動式教學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中心,采用開放式探究和創造性活動為主。互動對象為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小組與小組。 自由落體運動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物體自由下落運動的理想化模型,是一種典型的勻變速直線運動,有其廣泛性和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概念的形成,依據認知結構理論,結合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實驗探索、課件展示、分析討論強化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科研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下面就談談“互動式”教學在《自由落體運動》一課中的應用。 1.物體自由下落快慢的決定因素 【思考提問】重力大小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是否相同? 【觀察演示1】先在同一高度同時釋放金屬片和紙片,金屬片先落地,再把上述紙片揉成一小團,仍在同一高度同時釋放,發現兩者幾乎同時落地。 【觀察演示2】牛頓管中的物體下落:將事先抽氣的牛頓管內的金屬片與輕羽毛從靜止開始下落,觀察結果。兩者幾乎同時落到牛頓管的下端;將牛頓管內通入空氣再做該實驗,情況截然不同,金屬片比羽毛下落得快。 【學生看書】亞里斯多德的觀點——重的物體下落快,輕的物體下落慢是錯誤的,及伽利略的分析和研究。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小結】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物體下落的快慢與重力的大小無關。 2.自由落體運動的定義 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在重力比空氣阻力大得多的情況下,物體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可近似看成為自由落體運動。 【思考提問】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性質是什么? 【教師點撥】伽利略為了研究落體運動,利用當時的實驗條件做了在斜面上從靜止開始下滑的直線運動(目的是為了“沖淡重力”),證明了在阻力很小的情況下小球在斜面上的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用邏輯推理外推到斜面傾角增大到90°情況,小球將自由下落,成為自由落體,他認為這時小球仍然會保持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性質,這種推理多么巧妙啊!這個結論的正確與否需用實驗來驗證,現在我們利用課本上頻閃照片提供的數據來進行具體的研究。 |
|
|||||||||||||
|
|
付款方式 | 網站介紹 | 服務報價 | 信譽說明 | 客戶投訴 | 聯系我們 | 常見問題 | 在線訂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