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士,作為一種特殊的 社會 群體,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 歷史 時期和層面,具有廣泛的 影響 。對這一點,陳繼儒就認為:“古來自伊尹,孔孟而后,上自纓簪,下至巖穴,以及婦人女子笄髻之流,何代無俠,何俠不奇,特未有拈出之以振世之人耳目者”。他還對何以代代有俠作了與俠義精神相對應的詩意解說:“天上無雷霆,則人間無俠客。……說者謂此等儒不道,吏不赦,使懦夫曲士貌圣賢之虛名,而不得爆然一見豪杰非常之作用。有卿云甘露,無迅雷疾霆,豈天之仕工也!”○1他認為俠的精神是由“人生精神意義識量膽決相輔而行,相軋而出”的○2它好像 自然 界中迅疾的雷霆,具有強大的爆發力,倘若這個世界中只有溫文爾雅,和易平澄而沒有桀驁不馴,崛強崢嶸,正如自然界只有卿云甘露,細雨如風是不成話的。換而言之,有豪俠之士與有儒雅之士一樣,實在是一個健全正常的社會所必需的。無論是 中國 社會還是西方世界,這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精神。 看下面兩段話:“(游俠)救人于后,振人不瞻,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3“今游俠,其行雖不軋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后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其伐德,蓋亦有足多者焉”。○4這兩段話很好地概括了中國“俠”字的表現,再對比如下一段:有一位騎士,是一個高貴的人物,自從他乘騎出行以來,始終酷愛騎士精神以忠實為上,推崇正義,通曉禮儀為他的主人作戰,他十分英勇參加過許多次戰役,行跡比誰都遼遠不論在基督教國境內或在異教區域到處受人尊敬○5這是對西方的俠—騎士的精神和行為的描繪,也代表了西方對“俠”的一種觀念。從這兩種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俠與西方的騎士作為東西方民族帶有尚武色彩的精神文化的象征,顯現出某些“文化共相”。如俠客與騎士都主持正義,扶弱濟貧,樂于助人,重言諾,講信義,忠誠耿直等。正如美籍學者劉若愚在《中國的俠》一書中指出的那樣“中國的俠與歐洲騎士的共同觀念代表了全人類的志向,跨越了兩者的空間和時間,創造了一種精神上的和諧”。但由于它們產生于不同民族,因而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傳統,其差異大致可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點擊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