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詳述了近代有關牧草的引進及概貌。主要內容包括:(1)近代國內外對中國草原和草地的考察和;(2)優良牧草品種的引進;(3)優良引進牧草的栽培試驗研究;(4)牧草的育種和貯藏試驗研究。 在晚清發起的興農運動中,人們在充分地認識引進國外優良畜種以提高畜牧生產能力的同時,牧草在發展畜牧業中的作用也被有識之士給以高度重視,因而在引進國外優良畜禽品種的同時,也伴隨著國外優良牧草種子的引進,一些學者還從發展畜牧業的角度對草原和草地進行調查研究,對牧草進行栽培、選育、貯藏試驗,從而揭開了中國近代牧草科技發展的序幕,本文現對中國近代牧草方面科研活動作一綜述。 一、近代對中國草原草地的調查研究 中國近代對草原草地的調查研究始自1840年前后。那時的調查活動主要從植物學,而不是從飼料學的角度來進行考察的。起初,一些歐洲人對中國北方的植被進行研究、調查,清末英美兩國的植物學者對中國西南和西藏的植物研究尤其著力(注:中國畜牧獸醫學會:《中國近代畜牧獸醫史料集》,農業出版社,1992年,第333—334頁。)。日本帝國主義侵入中國東北后,為了更好地利用東北的草地發展畜牧業,對東北和內蒙古進行了廣泛詳細的有關草地植物資源的綜合調查(注:富象乾:《中國飼用植物研究史》,《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1982年第1期。)。中國學者對草原和飼料的研究始自本世紀二十年代,不過早期主要是從植物學的角度進行調查研究,其中涉及到草原和牧草方面的調查研究。三十年代后,有關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坡的調查工作才陸續展開。 畢業論文 (一)晚清時歐洲人對中國草地的研究 1830年,俄籍德國人Bunge受帝俄派遣率團到內蒙古、 華北等地采集植物標本。同時俄國人科羅廖夫(1830,1841)、 庫托佐羅夫(1830—1841)、格瑞斯基(1840)、讓佐夫(1840 )等亦在內蒙古地區采集植物,編成《貝加爾—達烏里植物區系》一書。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人海德爾研究了蒙古和中國西南地區的植物,并在1930年發表了《中國植物地理和親緣》一文。美國人威爾遜在1899年至1911年,對華中、四川、西藏東部植物作過考察和研究,并有專著發表;英國人瓦特1911年以后對西藏東部和云南西北部植物作了研究,并發表了許多論文;美國人諾克于20年代在云南設工作站,對云南西北部、西藏東部、甘肅南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40年代英美學者十余人在云、川、藏等地研究當地的植物,均有論文發表。搜集中國牧草資源的則以美國人為主,邁耶爾1905—1918年在新疆、蒙古、東北、華北、華中等地廣泛搜集農作物、園藝作物和牧草種質資源。 專門搜集牧草種質資源的有漢松(1899)、皮蓬(1911)、斯蒂芬和墨密蘭(1934)(注:中國畜牧獸醫學會:《中國近代畜牧獸醫史集料》,第333—334頁。)。 (二)清末至民國日本人對東北地區的草原調查 畢業論文 1905年,日俄戰爭后,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了中國的東北,開始其征服中國的美夢。征服東北是日本征服中國的龐大計劃中的第一步,對東北資源的調查受到侵略者的高度重視。1907年,日本在東北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該機構的活動涉及東北草原的調查與研究,公開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報告。計有1915年滿洲產業部務農課的《滿蒙牧草植物調查》;1916年矢部吉禎的《東蒙古的牧草和雜草》;1927年小佐井元吉的《滿洲的牧草》;1934年佐滕潤平的《東烏珠穆沁植物調查報告》;1937年三浦密成的《察綏植物目錄》;1940年偽滿興農部畜產司馬政局的《滿洲的野生牧草及毒草》;1939—1940年,偽滿大陸科學院齋滕道雄等的《滿洲產野草的飼料科學研究》,內容涉及74種飼用植物的適口性、化學成分、開花期、產量等性狀;1941年,齋滕等人又對樹葉進行,發表《滿洲產樹葉的飼料學研究》一文,內容涉及22種樹葉的適口性、化學成分及單寧的含量;1943年,北滿調查所發表《興安北省牧野調查報告》以及《興安北省三河地區的畜產及牧野》一文;1942年三木茂、川瀨勇發表了《北支那牧草資源調查報告》;1943年,滿鐵北支經濟調查所發表《蒙疆牧野調查報告》(注:富象乾:《中國飼用植物研究史》,《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1982年第1期。 )。所有這些報告,都是從實地調查中所得,這些有關東北的草地及牧草資源調查工作,直接為其掠奪東北地區的資源服務。然而,不可否認,這些調查也使我們對東北的牧草及草地資源有了比較深入而詳細的了解。 |
|
|||||||||||||
|
|
付款方式 | 網站介紹 | 服務報價 | 信譽說明 | 客戶投訴 | 聯系我們 | 常見問題 | 在線訂單 |